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首次记录 崖沙燕“安家”黄河故道

发布日期:2025-05-09 14:58 编辑:林业局管理员 来源:宿州市林业局资源站 阅读次数: 字号:[ 大 ] [ 中 ] [ 小 ]

4月份以来,近万只被列入“三有”保护名录的崖沙燕在砀山县黄河故道园艺场段的河堤上筑巢育雏,这是皖北平原多年来首次记录到该物种大规模集群繁殖。这群挑剔的“环境质检员”,用翅膀为砀山黄河故道生态修复投下“信任票”,揭开梨乡生态治理的新篇章。

踏入黄河故道园艺场段的崖沙燕聚集地,耳畔瞬间被清脆的啁啾声填满。成千上万只崖沙燕在蜿蜒的河堤前翩翩起舞。时而轻盈盘旋,时而敏捷翻飞,与金黄的河堤、粼粼的水波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生态画卷,如此生态美景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观赏。

葛集镇房庄村村民曹文珍:第一次见崖沙燕,数量这么多,非常震撼。

葛集镇范套村村民周立华:我在这生活了大半辈子,以前从来没见过这种燕子,今年突然就出现了,还成群结队地在这河坝上筑巢,真是稀奇。这也说明咱这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资料显示,崖沙燕对栖息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土壤黏度需适中,崖壁必须足够陡峭,附近500米内还需有稳定干净水源,提供蚊蝇等丰盛的食物来源。

成群结队的崖沙燕,在此筑巢,缘于故道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黄河故道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和两岸万亩果园的绿色科学管理,砀山黄河故道的自然生态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崖沙燕等多种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砀山县林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唐世普:崖沙燕是一种小型农林益鸟,常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在我国辽宁、河北、天津等多地可见。崖沙燕体长11—14厘米,上灰下白,喜成群活动,飞行敏捷,以飞捕昆虫为食,常在河岸沙崖挖穴筑巢,繁殖期集群而居。崖沙燕对生存环境较为挑剔。如今,黄河故道水质清澈,周边植被茂盛,为崖沙燕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觅食场所。崖沙燕的出现,正是砀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

近年来,砀山县围绕黄河故道的生态修复,通过河道清淤、湿地保护、植被恢复等措施,改善了水域环境,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据林业部门监测,目前在我县园艺场黄河故道区域,崖沙燕数量已有近万只。随着5~7月繁殖期的来临,这些可爱的小燕子将在此繁衍后代,为砀山的生态画卷增添更多生机与活力。

下一步,将持续加强对崖沙燕栖息地的监测与保护,加密巡查频次,推进湿地保护、植被修复等工作,并向繁殖地周边的群众宣传有关保护鸟类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为更多鸟类营造优质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