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羊肚菌与车厘子 “错峰生金”
在砀山县葛集镇高寨村,一场林下经济的创新实践正蓬勃兴起。高寨村党组织领办的盘龙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创新实践,巧妙融合大棚车厘子种植与林下羊肚菌栽培技术,精准把握时间差,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当地林业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典范案例。
精准捕捉生态契机,激活林下“沉睡资源”
砀山县大棚车厘子种植已颇具规模。大棚为车厘子生长创造了可控的优质环境,有效抵御不良气候,保障车厘子的产量与品质。然而,每年冬季,大棚车厘子树进入休眠期,此时大棚内空间及林下土地利用率较低。2023年高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该村依托成熟的羊肚菌栽培技术体系,创新性推出“车厘子-羊肚菌”林下套种项目。这一模式创新不仅破解了传统大棚种植的季节性资源闲置难题,更构建起“上层果木蓄能、下层菌菇丰产”的立体化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互补协同共生,构建林下“绿色循环”
羊肚菌偏好 “三分阳、七分阴” 的环境,大棚内相对稳定的温湿度条件,让羊肚菌生长更为顺利。在种植羊肚菌过程中施加的肥料,经大棚环境影响,能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不仅有利于羊肚菌生长,还为后续大棚车厘子树的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基础,通过这种“以菌养林、以林育菌”的循环模式,实现了两者在生态层面的互补,显著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
时间错峰提升效能,释放林下“空间红利”
合作社创新采用“时间差种植”策略:11月播种羊肚菌,次年3月底采收后立即转入车厘子管理。这一安排使大棚空间利用率提升200%,林下土地亩均产值突破4万元。据测算,每亩羊肚菌鲜品产量达350公斤,按市场价8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达2.8万元,扣除成本后净利润超1.5万元。而车厘子产业收益不受影响,农户通过林下种植额外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了“一地双收”。这种精准的时间错峰安排,使得大棚空间及林下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提升了土地利用率。
多方联动体系支撑,筑牢林下“发展根基”
合作社在这一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从前期营养包的生产,到发放到农户手中,再到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以及后期联系菌商销售产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合作社还积极与政府、企业联动,采用 “政府 + 合作社 + 基地 + 企业 + 农户” 的运行模式,由政府争取项目出资修建大棚、冷库等配套基础设施,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及后期菌菇收购,多方协作,最大限度保障菇农收益。目前,该模式已发展150余亩,直接带动160人就业,间接惠及2000余人,村民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
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砀山县相关部门重视并支持高寨村创新种植模式。未来以高寨村为示范加大推广,组织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菌种选择、种植技巧、病虫害防治等全方位指导。出台专项补贴、优惠贷款等政策,鼓励更多农户参与。探索羊肚菌与大棚车厘子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采摘、科普一体乡村旅游项目,培育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