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深做实林长制 织就绿美生态网
——宿州市埇桥区平原农区林网建设实践
近年来,一场以“林长制”为支点、撬动绿美埇桥发展的绿色行动正在悄然推进。埇桥区面对耕地保护刚性约束与生态建设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以“林耕相依、绿富同兴”为理念,通过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破解造林空间萎缩、林耕争地等难题,探索平原农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空间重构,织密农田生态防护网
1.精准规划,破解造林空间困局。面对国家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红线,埇桥区实施向四旁四边要空间的绿化策略,结合国土“三调”数据,精确划定造林空间,明确河渠、道路、村庄周边及荒滩、荒山等宜林地块,建立“宜林空间数据库”;规划立体布局,构建全区“一环六横四纵多线多点”(一环:以三环路为依托的环城林带;六横:从北往南依次为S301、S302、新汴河、G344-汴河路-S303、浍河、澥河的道路和河流主干林带;四纵:从西往东依次为G3、G206、京沪铁路、京沪高铁的道路主干林带;多线:县道、村村通以及农田网格等次林带;多点:分散全区的集镇、村庄绿化点)网络化格局,以环城林带为生态屏障,以骨干道路河流林带为经脉,以农田网格林带为毛细血管,形成点、线、面相互贯通的防护体系。自林长制改革实施以来,全区累计新建提升农田林网1475公里(截至2024年底),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以上。
2.科学营林,推动树种多元化持续升级。针对全区杨树单一化引发的飞絮污染和杨树病虫害高发风险,埇桥区持续调优树种结构,稳步推动全区树种结构的多元化建设,优选乡土乔木,推广无絮杨、薄壳山核桃、速生楸等生态经济兼优树种,搭配国槐、栾树、银杏等树种构建混交林带。目前,全区优良树种使用率达到86%;面对“林耕竞地”难题,全区实行“因耕适树”策略,持续调优绿化种植结构,在临近耕地区域种植低矮的小乔木树种或经济林,种植模式采用单行乔木或混交模式,在河滩、荒山等宜林区域推行规模化造林,既避让耕地红线,又提升生态功能。
3.提质增效,实施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埇桥区及时调整全区林业绿化发展方向,由提升绿化面积向提升森林质量的方向转变,以项目为依托,通过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有效举措,向林业单产要效益,充分夯实林业资源基础,有序推进农田林网补缺补差、树种更迭和调优,逐步提升林带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几年来,埇桥区共计完成森林抚育99969亩,退化林修复33769亩,全区林业资源发展实现了“拓外”至“强内”的转变。
二、制度创新,激活多元治林新动能
1.构建林长责任闭环。埇桥区以林长制改革为引领,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实行三级林长联动机制,全区设立区、镇、村三级林长572名,构建“1+14+28”责任区制度(1个林场、14个主要林业生态功能区域、28个林长责任区),实现了林长责任的全域覆盖,通过三级林长巡林履职、向社会公示林长联系方式、督促生态护林员开展巡护等有效方式,畅通了森林资源保护监督信息的传递通道;全面推广“林掌APP”,实时记录林长巡林轨迹。据统计,自2022-2024年,全区三级林长使用APP开展巡林28162次,巡林时长计3786小时,巡林有效距离计33978公里。
2.创新“共建共享”造林机制。为解决“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难题,埇桥区探索林业绿化多元参与模式,实施国企示范引领,引入国企投资先后实施沱河、巴山、霞河等区域绿化工程6200亩,打造了高标准绿化示范样板;实施“集体+大户”利益联结,村集体提供沟渠路旁闲置地,造林大户负责种苗、栽植及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实现生态、村集体、经营者“三赢”;实施新植苗木确权到户,以合同约定形式把苗木所有权分配到农户,以利益驱动激发农户护苗积极性,提升造林成活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增强林业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力度,为林农提供了“田间课堂”。2024年度,全区8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开展帮扶近百次,培训农民200余人次。
三、融合共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通道
1.林产融合激活绿色活力。埇桥区依托农田林网生态基底,围绕绿色家居产业园建设,致力推动林业加工企业集群培育,初步形成了以闼闼晨瑞、宏安、东大等规模企业为龙头,上下游产业联动的林产链条。截至2024年底,全区拥有规上家居板材企业72家,其中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
2.生态补偿实现价值反哺。埇桥区激发“生态银行”运作模式,实施生态补偿、林业保险、“劝耕贷”等绿色金融政策,提升林业经营反哺力度,降低经营主体风险。2024年度,全区发放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144万元,发放“劝耕贷”1620万元,承保保费金额为127.29万元的中央政策性林业保险60.3万亩,为16.13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85亿元。